找到相关内容1202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杀的问题

    必得好果,不可不知。   戒杀必自家庭慈心始。世人往往虐待使婢和童养媳,此恶甚于杀生,因动手打时恨不一气打死,充满杀意,必得恶报。民国廿四年,同乡有某女学生,虐待使婢,惨无人道,余亲见其病死,周身...

    仁知居士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13471986981.html
  • 〈净土宗特色〉之「补充说明」

    德洪名,令众生称念,誓言:若称念我名而不得往生,誓不成佛。此是彼佛大愿之根本,称为「本愿」。净土宗强调称名为往生根本方法,独称「正定之业」,正是因为称名是阿弥陀佛本愿所规定,顺彼佛本愿,乘彼佛愿力,必得...生佛相感,因果相顺,是故必得往生,万无一漏,所谓「万修万人去」也。  (二)本愿之义,称名之文  「本愿」有二义:  (1)因本之义,谓因地所发之誓愿,与果上之末相对,系指弥陀因地所发之四十八愿,一一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081663353.html
  • 憨山大师醒世歌简释

    自然的因果定理:阿谀奉承,为私利私愤,作恶多端的,必得恶报,守正不阿,行善积德的,必有善报。 8 麝因香重身先死 蚕为丝多命早亡 一剂养神平胃散 两钟和气二陈汤 麝有贵重的...

    梁国雄

    |醒世歌|无常|出离心|人生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3/0902541462.html
  • 印光法师答:净土法门的宗旨是什么?

    圆果满,故我今念佛,必得往生。次信佛力慈悲,摄受众生,如母忆子。子若忆母,如母忆时,定蒙接引。次信净土法门,如永明禅师四料简所言。较诸余法,其间大小难易得失,迥然不同。虽有余师称赞余法,不为所动。乃至...

    印光法师

    印光法师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6231911068.html
  • 如本法师答:出家修行有什么功德?意义何在?

      如本法师答:出家(梵语pravrajyaj)修行若站在自度自利的立场并没有什么功德可言,因为出家修行出离三界是自己本份之事,那来功德可言呢?若是自己不修行而宁愿沉沦生死而自食其果,另当别论。要知道啊!不发心修行必得随造业而感召生死轮回的,生死轮回受苦是不好玩的,修行是发自内心自由意志的喜悦,是立足于断生死、出六道、证菩提、成佛道的大前题为动机,秉持这宗旨而自发性。   不出家修行是没有罪过...

    如本法师

    佛学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1074912925.html
  • 佛陀为近200岁老翁开示前世因缘

    已经心满意足了,希望此生能早些结束罪业,来生仗着佛陀垂恩,得生善处。”   “可怜的老翁,你这一生实在太辛苦了,不过以你对佛法欣羡之心,来生必得善处。”   老翁感激地流着眼泪道:“佛陀!为...

    佚名

    |前世|因缘|因果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2/20120217867.html
  • 印光法师答:净土法门的宗旨是什么

    佛。今者因圆果满,故我今念佛,必得往生。次信佛力慈悲,摄受众生,如母忆子。子若忆母,如母忆时,定蒙接引。次信净土法门,如永明禅师四料简所言。较诸余法,其间大小难易得失,迥然不同。虽有余师称赞余法,...

    印光大师

    净土|念佛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9/20124217949.html
  • 印光法师答:往生净土以什么为本?

    三序第六一页“净土释疑序”) 然念佛一法,注重在信、愿、行、三法。只知念而不生信、发愿,纵得一心,也未必得住生。果具真信、切愿,虽未到一心不乱,亦可仗佛慈力往生。外行人,多多...

    印光大师

    净土|念佛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9/21021317975.html
  • 一念贪欲成猪身,一念嗔心变赤蛇

    当中又以“怒”与“欲”带给人最多苦恼,因此孔圣人在周易损卦中说:“君子以惩忿窒欲”,一位有道的君子必得损去忿怒和贪欲才能趋吉避凶,化险为夷。可怜世人于“忿、欲”大都习以为常,一任其烦恼动乱迷而不觉,扰...

    九思

    |人身|轮回|文化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10/18034818648.html
  • 戒的精神与意义

    必得短命多病之报;偷盗,则终受贫穷下贱之报。由于每一条戒所遮止的内容不同,只要能持一条戒,就能解脱一项毁犯该戒所带来的恶果,所以戒又称为“别解脱”。所以,持戒能够帮助我们解脱造恶所要承受的恶报,如果...

    见牟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25544377.html